雷家骕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

编者按

2024年11月22日,年度“中国管理50人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清华大学雷家骕教授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的演讲。雷教授指出,当前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存在缺憾,科学驱动的创新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对新质生产力认知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管理学亟待研究的问题。以下整理自现场演讲,有删节。

01 现阶段关于新质生产力认知的缺憾

1.1怎样认识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本质是国家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面对新阶段的新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该概念强调的是“培育”,培育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总书记曾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通过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来培育新质生产力。但在这两类创新前端的,是科学驱动的创新过程。若无这一创新过程,即很难有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这样的创新成果,进而即难以有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此外。还要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分层,要分清国家层面与企业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新质生产力。现在学界谈及媒体谈的,多是指要培育国家层面的新质生产力。2005年时国家提出“自主创新”,寓意要干“产品级的新事情”;2023年国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寓意是要干“产业级的新事情”,加快培育新动能,开辟新赛道,使经济发展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1.2当前认知的缺憾

现在谈到培育新质生产力,多数人重“中”重“尾”,但轻“源头”。“中”是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尾”是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源头”是科学驱动的创新过程。现在是大科学及复杂技术时代,仅仅对现有技术进行“边际性改进”,或者是“组合集成”,都很难形成原始创新或颠覆性创新。典型的是,若无华为设在俄罗斯的数学研究所里某位年轻人的研究工作,就不可能有若干年前华为造出的基站能同时传递2G、3G信号;若无与土耳其某位科学家的合作,可能也很难有华为5G技术的研制成功。

屠呦呦研制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系列药品,但搞清青蒿素的分子结构(这属于基础研究),是她的团队所做的重要工作,这才有了后来的人工合成青蒿素。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研制成功在国际上领先的“飞机刹车装置”,每每达不到预期效果时,他们即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所以,我们说,科学驱动的创新过程或称活动,才可能产生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这样的“中间成果”,进而才能培育出新质生产力。长视角地看,世界上第二、三次产业革命,其中新兴技术的出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都源于科学驱动的创新活动。现在,该是我们高度重视科学驱动的创新的时候了。

02 科学驱动的创新生成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

科学驱动的创新过程或称活动如何形成新质生产力?这其中有三层次逻辑:

最表层的是:体现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的新兴技术的涌现,随后这些新兴技术被用于改造既有企业或建立全新企业,最终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及新产业体系的形成。

中间层是:科学驱动的创新过程或称活动。即基础科学实现新发现,应用科学进行新探索,进而通过概念验证与工程试验,研制领域根技术与行业共性技术,研制行业主导产品,进而开发适用于特定场景的商业级产品。

最底层的是:自由探索的科学研究与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的结合;容错、容败、容失误的创新文化;创新资源在创新链条上各环节的恰当配资;以及满意均衡的体制机制环境的构建。

在当前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大的思路上,应坚决改变以往“在发达国家研制的‘领域根技术甚至行业共性技术’基础上创新”的方法论,自主地开展、活跃我们自己的科学驱动的创新。其中尤应重视用好我们四级六类研发机构的科学研究及研制开发力量,做好“接力研发”相关工作。

03 亟待研究的四个管理学问题

以科学驱动的创新过程或称活动出发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化研究以下问题:

3.1怎样使企业真正做好创新主体

理论上自 1993 年中央颁布“市场经济60条”后,我国企业即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创新主体。现在的问题不是企业在法律上是不是创新主体,而是企业没有做好、做强创新主体的问题。不少企业的产品创新仍停留在模仿整合阶段,在利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之间更倾向于前者,不少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困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观上是企业盈利水平低,缺乏研发再投入能力和意愿,技术能力积累不足。客观上是全社会的大部分研发力量仍然分布在企业之外;政策上,对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的激励不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还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国际上,商品出口环境不佳;学界未能为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创新管理工具和方法。现阶段培育新质生产力,企业应充分重视沿“科学驱动的创新链”开展相关工作。四级六类研发机构应重视接力研发,国家应给予研发机构一定程度的扶持。

3.2怎样优化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

培育及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解决好“人们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者能够得到高于平均收益率的收益’的体制机制”问题,即有效构建“满意均衡”的体制机制环境。所说的“满意均衡”的体制机制环境至少有三个特征,一是相关制度的决定者和承受者都难以通过“寻租”而获得额外的好处;二是容错、容败、公平竞争、创新者的收益率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三是创新者无须为做事而过多“扯皮”。值得关注的是,只有在满意均衡的体制机制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创新才会活跃起来。

3.3怎样发挥民营企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作用?

发挥民营企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性要求。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总量、经济运行、进出口、就业、创新都有巨大贡献。特别是,民营中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不少是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策源地。民营企业有很多创新优势:企业对市场变化、新兴科技、国际趋势等较为敏感;创新的决策链条短;技术获取灵活多源;体制机制灵活,易聘杰出专家;民营的法律身份有助于规避某些国际制约。相应,从管理学角度讲,同行们还需要就“怎样发挥好民营企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作用”做更多实证性、对策性研究。

04 研究企业管理问题需关注现阶段特有的环境问题

现阶段企业经营面对着诸多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难度。在市场环境上,国内市场乏力,国际市场受阻,且二者叠加;在新兴科技领域,发达国家仍保持领先,同时最先进国家又与我们玩“脱钩”;体制环境上,企业既要适应国内体制机制,又要遵循国际市场规制。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管理学问题,不能把环境问题简单化、理想化。研究工作应恪守学理,要关注真问题,研究真问题,研究方法要科学化;要用真实的数据、案例等作为素材开展相关研究;研究成果要以业界读得懂的文体传递给社会。

 

作者简介

雷家骕,技术经济学(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导,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教学名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企业成长、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管理科学奖、中国软科学奖、北京市哲学社科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宝钢教师奖等。兼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创新与创业分会联执理事长等。

 

来源:上海管理科学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