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的潮起潮落:摆不到桌面的批判

总有网友问我:民营小微企业今后怎么走。

我都会告诉他们没问题,对于中小微企业那种小生计,财政是不会抢你的饭碗的,控制好负债率就行了。

中国的很多事情有两个分析要点:一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表面文章的成份有多少,不要去抠字面的意思,要看背景;二是要清楚分寸在哪?最后落实的究竟是什么?

在对民营经济的舆论批判中,很多都是表面文章,真正的分寸往往摆不到桌面上,都有特定的原因,不是字面上能深入下去的。很多案例,如联想的、许家印的其实无法分析,也不能分析,它完全不是数据的问题;当然,宏观的东西总还是可以谈的。

王志纲有过一个演讲,述说了民企的那个“春天的故事”。

他是一个民间智库的创始人,自然讲的也是民营的故事,想努力证明一个事实,即中国的民营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实都是废话,我也经常说这些废话。为什么说是废话?因为政策很清醒,当然知道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沉甸甸的份量,根本不需要谁来告诉办公室业精英们:中国经济根本离不开民营,这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会上对民营的歧视、抹黑的言论依然故我,大行其道?主流媒体对吴小平的民营经济离场论并没有任何正向的解释,司法部门多次表示对反民营的错误言论,将诉诸于法,实际上,一个案例也没发生过;你是当真?还是当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分寸呢?

2018年现在被定义为历史的新纪元,新纪元对应的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错误”,这是北大姚洋的说法,相信不是凭空而来。改革开放后二十年又犯了什么“错误”?那就看看2018年后做了些什么?影响最深刻的,当然就是民营经济的潮起潮落,

但是,规范有序的治理并不是针对整个民营的,而是对标“私人资本的无序扩张”,是一些具体的个人,这就是分寸。

但是,毕竟这是一次非市场化行为的干预,不管出发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分寸是什么?它的确成了一种时代的标志,并在一个经济面对多重压力的大背景下,引起了清华课题组说的“收缩效应”。民营信心受挫,开始质疑长期性及《共产党宣言》的终极审判;这是一个政策语言与社会语言的错位,魏杰教授称之为“理解偏差”。

这也许是一个好事,它很可能是一个民营经济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轮回。

可悲的是一代人的命运,看看那些在挣扎求生,不顾一切地维持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者们,人生还有几个四十年。

正是由于“理解偏差”,民营经济有了一种觉醒,开始问道经典理论。

这将预示着:或者沉沦,或者开始一个对中国经济底层逻辑的思索。到底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它又如何体现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活的小确幸,而不再是对未来的憧憬。

 

作者:罔两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