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和微信终有一战,但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这两天,一个爆炸性传言:微信可能不支持iPhone 16,苹果用户升级后无法用。

这则新闻的烈度在国内可谓核弹级的,国内有接近2.5亿的iPhone用户,微信用户更是达到了13.27亿。各自这么大体量的用户群体,如果只能“二选一”,对双方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

但是事情没有这么悲观。目前苹果客服称“我们目前没有得到官方的通知”,腾讯则明确表示是谣言。

由此可见,即便传闻甚嚣尘上,但从以往的情形看,事件大概率不会走到那么极端的境地。在各自领域都近乎头部级的企业,彼此的利益交集远超一般人的想象,过于戏剧化、非理性的决策都不太可能出现。

其实,业界早都有“苹果和微信终有一战”的说法,但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这一战,不是APP适配与否的冲突,而是双方不同生态模式、创新范式的比拼。

 

1、苹果税风波

这次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问题的根源其实是苹果税。所谓苹果税,是指苹果对App Store上所有应用的数字内容消费抽取15%~30%的佣金。

此前有报道称,苹果公司正在加大对腾讯、字节跳动的施压力度,要求两家公司配合封堵微信、抖音中的支付漏洞,并称如果不取消开发者和用户绕过苹果生态的能力,未来将拒绝提供微信更新。

 

这事实上在剑指微信小程序等应用,一些应用绕过了苹果的支付系统。苹果试图将苹果税的触角,嵌入到微信生态的应用里,毕竟微信用户高达十几亿,这块蛋糕,苹果不可能无动于衷。

但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小程序上线本身并不需要收费,但如果在各项开支之外,还要支付最高达30%的苹果税,那么很多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无法回避的是,这当中还存在一个商业逻辑和社会形象的反差。苹果iOS本身有一种精英色彩,需要更高的开发和下载成本,甚至更高的宣发费用和形象认同,它的高额抽税有其合理性。

但像微信生态里的小程序等,事实上是带有草根色的生态——不需要过高的技术门槛和开发、下载成本,即可以快速地接入相对开放的平台,触及广大用户,这更容易满足中小企业等草根需求。

而当前者还要在后者身上强行征税,这就容易引发巨大的争议。这也是为什么渠道费用会被称为“税”,从用词里就能感受到苹果的强势地位。

而且苹果税本身就充满争议。中国目前的苹果税费率达到了30%,可谓全球最高,据说苹果在中国一年“税收”高达400亿。

这一税率,在美国是27%,在韩国是26%,而欧盟监管机构通过反垄断的罚单硬刚,直接逼苹果把税率降到了17%。

由此可见,苹果税虽是苹果的禁脔,但并非牢不可破,其中也有相当的随意性。这主要取决于博弈的结果,苹果能否和其他巨头和当地监管机构达成合意。

而这次微信和苹果的争议,就是这种博弈的集中呈现。在“天下苦苹果税久矣”的氛围里,纠纷渐渐摊上了台面。

 

2、封闭vs开放

当然,如果把苹果一味地形容为“收保护费”的恶人,这也并不客观。

客观来说,苹果税之所以能够存在,当然是因为苹果搭建了足够出色的应用生态。这个生态封闭、安全,体验足够流畅,这是苹果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独一无二的,它让苹果用户对其格外忠诚。

搭建这样生态和渠道当然是需要成本的,随着苹果帝国逐渐成形,苹果当然也到了收割市场的时候。如今在苹果营收中,服务占比约25%,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苹果的生态构建,相当程度依托的是硬件;但随着互联网生态的发展,单纯软件层面的生态也已经开始逐渐成型,二者之间的关联开始模糊,这就让苹果税难逃“横征暴敛”的观感。

比如微信小程序的生态,你很难说这到底是苹果“修路筑桥”的功劳,抑或是微信“社区运营”的结果,二者已经很难说清——毕竟,安卓上也有微信,微信本身是跨渠道的存在。苹果不由分说地抽税,无论如何它没法摆脱外界对其“吃相”的质疑。

而在2017年,苹果和微信也曾起过争端。当时苹果认为微信的打赏功能也是“虚拟支付”,要求抽成30%,后来微信一度关闭了iOS版的打赏功能。自媒体的创作打赏,也要过一道苹果税,这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从更根本上来说,这其实是封闭和开放,两个不同的生态运转模式之间矛盾总爆发。这个问题其实在苹果早年的创业过程中就已经抛出,苹果选择了一种看似背离互联网精神的封闭模式,当时就备受质疑。

之后苹果以无可置疑的品控,确保了封闭路线的可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今天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只是被延后了。

但以微信为代表的更加开放的、以软件为依托的国民应用崛起,封闭还是开放的缠斗也再次上演。苹果税依托于一种封闭的逻辑,但应对更加开放的软件生态,已经开始捉襟见肘,无论是舆论抑或是监管层,苹果都渐渐落在下风。

除了微信、抖音这些国内应用,国外Spotify和Epic Games都和苹果产生了争端;而欧盟、荷兰、韩国都曾针对苹果公司直接处罚,今年5月中国首例由消费者针对“苹果税”发起的反垄断诉讼,虽然消费者败诉,但法院认定了“苹果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可见,封闭和开放的争议,还会继续下去。

 

3、回到商业,而非道德

妥协,而非闹到你死我活的境地,这是短期内苹果与腾讯都愿意选择的解决路径,毕竟除了双方体量巨大,二者在安全、游戏、云等多个领域亦存在广泛合作,一个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爽文剧情,大概率不会在真实的商业世界出现。

一如2017年的打赏风波,最后以妥协收场。苹果取消对打赏征税,腾讯则宣布刚刚上线的小程序,暂不支持iOS端虚拟支付业务,双方各退一步。

长期来看,对于苹果和微信来说,或许终有一战。因为在长期的合作和博弈过程中,双方逐渐形成了有显著区隔的行业生态和创新模式:总体上,微信生态更加开放、更加草根,而苹果更加封闭、更加精英,两种模式的背后伫立着不同的产品理念。

双方的理念之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在技术与商业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注定会产生交集、交融甚至冲撞,孰胜孰负,恐难料定。

但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有一个倾向应该予以避免,那就是发挥文学性想象,把商业竞争问题进行道德评判,动辄来一个“苹果与微信二选一”的投票。甚至,有个别旁观力量也没闲着,私下进行推波助澜,试图扮演得利渔翁的角色。

事实上,如何在封闭模式下持续推进创新,如何在开放模式下打造令人惊艳的产品,这是个严肃的产品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商业模式竞争问题,唯独不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作者:青柳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